写于2017年3月
我其实很早就想写这个独立精神的,又怕自己的表达不够准确,无意间得罪了很多亲近的人。
今天下笔写,如果写完后还是觉得无法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准确的话,就不发表就是了。
前几天看新闻,说的是李亚鹏在那个读信的节目里读自己给李嫣写的一些东西。我已经不记得具体内容了,只模糊记得李亚鹏对李嫣的一句评价:她有非常独立的人格,这种人格的外化表现是自信,但是内在有她的独立精神,这一点是很多成年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。
我之前一直不敢写这个话题,是怕很多人会将我说的独立精神误解为单纯的经济独立,这样我就会得罪我所有选择辞职在家照顾家庭的朋友们。现在也许能借着李亚鹏的话把我的意思表达明白,毕竟李嫣不是经济独立的,但是却不妨碍她内在的独立精神。
我不是哲学家政治家,无法把这种独立精神归纳总结为一个定义定理什么的。只能写出自己对些微小事的意见看法,希望能借此帮助自己理解什么是独立精神。
近几年我和我妈之间的常有的一个对话是这样的:
我: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?
我妈:因为别人都是这么多的。
我:为什么别人这样做,你就要这么做?
我妈:那我还能怎样做?
能独立思考,思考自己的目标方法以及行为实施后带来的各种结果,思考别人的做法,然后自己独立做出选择,并清楚认识自己的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,然后承担相应的责任,这是我认为的一种独立精神。
为自己的事件找到参考物,但是不完全模仿参考物,自己做出独立判断,这一点很多成年人一辈子都做不到,比方说我妈。受教育阅历环境的限制,她身边所有人的行为方式都是未加思索地遵从一个大众标准,她也没能免俗,所以她不具有这种独立精神。
另外最近听到的一句话是:在国内很多朋友见面吃饭聊天就是玩儿手机,所以我们午饭桌上也玩儿手机吧。这个也是缺乏独立精神的一种表现。不管别人的行为方式如何,对自己的行为是不是适合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个清楚的判断,无论坚持或者改正,都是值得尊重的独立人格。
鉴于我妈毕竟是我妈,得罪了比较容易和好,所以不孝地继续拿她做反面例子吧:
我有段时间常问我妈一句话:你为什么不离婚呢?我知道你离婚的话,我们会过的很穷,可是我正在长大,我们不会穷很久的。你离婚的话,我们会接受我们的穷苦状态并为改变这种状态做着切切实实的努力,至少我们不会为家中大起大落担惊受怕了,也不会失望愤恨了。
我妈给过我各种理由,1 女人五十岁以后不好再婚了,只能侍候八十岁老头了。但是她又坚持说自己本来就不会再婚,既然不会再婚,那容不容易再婚怎么会是个理由呢 2 家里没有男人不行。如果这个男人带给你的只是灾祸和担惊受怕,那没有这个男人会比较好吧 3 亲戚们也不会答应的。……
经过这十来年我的总结是:我妈就是依赖我爸,无论他带来的是什么,我妈都能承担,就是不能承担的起离开他。而我妈作为一个经济还算独立的女性,完全有能力在贫困线以上照顾好我们,但是似乎在我妈看来,即使经济问题可以解决,还是有特别大的困难等着我们,如洪水猛兽般,一定会将我们吞没。但是这个困难是什么,我妈说不清楚。
前年夏天我和R先生差点分手,我当时也觉得天要塌了,没了这个人我要怎么办。后来不出三个月,我一切计划的好好的,生活得也好好的。经过那一次,我发现我的人格特别强大,经得起任何风风雨雨。所以偶尔R先生跟我说他在美国的种种,比方说哪个女性朋友可能喜欢他;酒吧里有人办单身party有个特别漂亮的女生喝醉了过来亲了他;还有个乌克兰的女生非要介绍自己的伊朗朋友给他做女朋友…… 我总是波澜不惊,我跟R先生说:你时不时跟我讲下这个也挺好,女生是需要假想敌的,要不然我就感觉不到你的好了。R先生一直很纠结我为什么就不生气吃醋了。
我自己认真思考了一下,除了那个乌克兰的女生,我觉得她人品不好外(她明知道R先生要结婚了还拉红线),其他人或者事儿,我都不在意,我甚至觉得那个伊朗女孩子很不错,因为R先生给我看她的FACEBOOK主页,显示她很爱运动,我应该会很喜欢她。
回到那个问题,我为什么不生气吃错呢?因为我独立的人格,我非常自信R先生爱的人是我,也确信他是知道我是最适合他的人的。而即使有一天这份爱不存在了,我会伤心难过,但最终我会过的很好,天不会塌了的。想明白了这些,我怎么会浪费时间精力在这些无意义的人或事儿上?
向着共同生活的目标前进,但是保持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,能承担天塌下来的后果,或者自己直接把天补上,这是我认为的另一种独立精神。
这些认知层面的独立精神带来的只能是自信,强大的自信。
但是一个人是不会凭空生成这样的独立人格的,环境经济原因确实对独立人格有影响,这种影响因人而异。经济独立可以增加自己的话语权,给自己多一些主动思考的机会。经济依赖的话很可能带来更多的被动接受。但这些不是绝对的。
Jorge的前女友毕业后很久都没有工作,和Jorge在一起的三四年除了最后一年外,都是jorge负担所有的开支。偶尔我们很多人出来吃饭聊天,因为很多人是第一次见面,会互相打招呼介绍自己,又因为很多人是在读博士生,大家的问题常以:你在学校工作吗?哪个学院?等开头,如果不在学校,大家又常问:你在哪里工作呢。jorge的女朋友每次被人这样问起后就会特别不自在,所以后来她常常不来我们的聚餐。Benhur的前女友以前在这里陪读,也没有工作,但是和我们玩儿的很好,她会很诚实地解释:因为我和Benhur希望住在一起,所以我辞了哥伦比亚的工作,过来陪读,但是比利时的国家政策不允许陪读的人找工作,所以我现在没有工作。我正打算去护校读书,希望可以拿到这里的文凭继续在这里工作。大家了解了也很喜欢她。
我以前常常跟R先生说,以后我们要经济分开才行,各自存自己的钱,
R先生后来给我解释:这样不行,那你要是选择在家带两年孩子的话,你岂不是没有存款?甚至没有收入?我说:所以我得一直工作才行啊,不能做家庭主妇。
R先生说:如果我们实行共同存款的话,我的钱就是你的钱,至少你可以保有大家的共同存款。
我问R先生:我不工作的话,你的钱可以分我一半?不带任何条件的?不对我颐指气使的?
R先生说:这是你的权利,我的义务。无论为了什么你辞职在家,这一定会是我们共同做出的选择,我们共同承担这带来的结果。
后来偶尔说起这些,我也就理所当然地说以后要拿走他存款的一半,他假装痛心地喊两句:我的钱啊我的钱啊,然后笑笑过去了。
写的这么散,其实我想说的是,经济独立与否会带给你的独立人格多大的影响,在于你自己,也在于那个你经济依赖的人。
我常常在想起什么来的时候,打电话给R先生表达我当时的心情,R先生称之为:sweet words’ moment.
我现在的感受是:回想起来欧洲这些年,我是和R先生在一起之后,才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独立人格的,所以很感谢因为有他,才有今天这样自信的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