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跟个老太太吵了一架,没吵够,有点不高兴。R的阿姨一家过来玩儿,我晚上下班后带他们去吃饭,R的两个表妹去餐厅楼下上厕所,一会儿过来个英国老太太,先问R的阿姨:楼下上厕所的那个小孩是不是你的孩子?我们说很可能是,然后她说:她实在是太rude了。我们问她怎么回事,她说那个女孩在她上厕所的时候敲她的门了,这非常rude。我说:她们不是英国人,英语也不好,她们不知道敲门是不礼貌的,然后那个老太太一直rude, rude, rude 重复了十几遍,后来R阿姨跟她道歉被我拉住了。
首先两个表妹还在楼下,从老太太一方的说法我们根本不能确认发生了什么;其次你要是好好说话,我还可以考虑一下道歉,上来就扯着别人rude,rude,到底是谁rude. 其次,明显她们不是当地人,不了解当地的这些细节,她们不对你好好说就好了。所以那个在老太太的期待中,我只瞪了她两眼,就是不道歉。本想等表妹上来后问清楚再说,结果那个老太太和她女儿在大声吵吵着“rude,rude”中走了,而我们全程对她们的吵吵表示漠视。
后来表妹上来后说她们确实敲门了,不过这在意大利很正常,厕所被锁了五六分钟都没人出来,一般大家都会敲一下确定里面有人。在比利时也是这样。
时不时就会碰到这样的人,以自己的规则规范所有人,完全不理解文化的差异性,还优越感爆棚。我这个暴脾气啊……
我为了这个事情郁闷了两天,对这些无知却自我感觉良好而且还总试图教育别人的人,我不知道怎么办。要是R当时在就好了,R肯定会跟她们吵架的,而且认可自己吵架的行为。我是不管吵架不吵架都是自己的行为不认可,唉…… 向R同志学习。
后来我想起来之前看的一个BBC的纪录片,儿童心理学家在研究种族歧视或者种族偏见,而且证明从儿童时期开始就是带有这些偏见的。大概实验就是,一个西方面孔和一个东方面孔的大人跟一个孩子玩儿游戏,大人负责分配玩具,西方人给了孩子小部分玩具,自己留下了大部分,而东方人是平均分配玩具的。小孩子看到这种分配方式后,明显对那个西方人的分配方式不认可。但是让他们选择跟谁玩儿时、她们犹豫再三还是选择跟西方人玩儿。我和R对这类的小样本检测某一理论存疑,但是最后的结论我们非常认可:只有置于文化的多样性中,才能消除偏见与歧视。也就是只有多接触不同种族,性别,年龄…的人,才能认识到文化和个体的多样性,才会对此有包容。
当然这个老太太不能代表大部分当地人的素质。以前在比利时住时楼下的老头老太太就很好,尤其是老头,常帮我收包裹。之前有一次收到垃圾回收公司的信,说我使用的盛可回收垃圾的筐不符合规定,不能用网篮,也不能用纸箱子,所以那次没有回收我的瓶子什么的。老头过来跟我解释该用什么样的筐才行。我说以前我都用这个怎么没问题呢,老头说以前都是他把我的瓶子腾到他的筐里才被回收的,那天早上他有事出门没帮我。我非常惭愧赶紧去五金店买了个合格的筐,又拿去给他看确认合格。他家老太太虽然没有老头那么友好,但是也不错。大部分女人都比男人事儿一些、这个在西方社会也成立,只能说明整体来说女人更喜欢给意见,评价“别人”,并不是特别针对某个人。
英国人等公交车时常排队,尤其是在早晚高峰的时候,而且只能从前门上,后门下。有一次人太多,有个带小孩的妈妈从后门挤上去了,然后司机就在喇叭里广播了一路:你没看见别人在排队吗?你这叫插队!别人的时间就不宝贵了?你是怎么给你的子女做榜样的?你这行为很rude…… 不管那个妈妈怎么解释自己孩子要迟到了都不行……
我早上过马路,我都已经在人行道上了,有个司机要转弯嫌我碍着他了,就按我喇叭。我刚要跟他吵架,他居然直接走了。我跟R抱怨了一天后,仔细想想那个司机估计是按喇叭成习惯了,根本不考虑该不该按,更不会想到别人会介意这件事。比利时的交规规定:行人在人行道上过马路时机动车司机必须让行,甭管行人是已经在人行道上,还是在人行道的等待线上,或者离人行道很近,只要行人有过人行道的“intention”意图,就得让。而且比利时人执行的也很好。
R时不时发出抱怨:我觉得窗户漏风,我觉得这个墙漏风,我觉得屋里有风。然后在家里还带着帽子,围脖,睡觉还穿着几层睡衣。而我穿个T恤在家忙家务还觉得热。他这是什么体格啊,怎么跟我姥姥年老了似的
之前在朋友家学了怎么做那个京酱肉丝或者烤鸭的卷饼,R妈妈非常喜欢。在意大利过圣诞时,她让我做一次,我说这里没有烤鸭,也没有酱做不了京酱肉丝,让我做那个饼做什么。她说她想到一个好主意,中意结合,肯定好吃。我一听觉得完了,凭我以往的经验,这八成不是什么好主意,可是拗不过R,还是用着他家不平的面板和意式擀面杖勉强做了。后来发现R妈妈是用饼卷肉快,她炸的肉块,没有料酒生抽腌制,也没有豆瓣酱和干黄酱提味,那个肉块油渍渍的,他们还说这简直和卷饼太搭配了,我吃了一口就丢给R了,说我强烈抗议,下次不做了.
有时候我和R躺在沙发上看电视,谁也不想动,偏偏他很事儿,一会儿让我去冰箱给他拿酸奶,一会儿又要喝水。我有时候也很累,就直接拒绝他。他有时候会说:我工作很辛苦的,做家务是女人的义务,所以应该你去。我通常白他一眼不理他,有时候他还不知道适可而止继续他的男权主义,我就直接丢给他一句话:好啊,那挣钱养家是男人的义务,你以后一个人还房贷吧,我挣得钱我自己花。他就蔫了。我们虽然偶尔开玩笑会提到我比他挣钱多,但是却从不会认真谈这件事,也不会拿这个来讽刺他,只有在他说女人该做家务的时候我才会说两句。他偶尔也会跟着开玩笑:我今天买香蕉了呢!每年的四月份是税务结算的时候,所以一到三月是审计师最忙的时候,R常常加班到九点多才回家,因为加班可以有10块钱左右的晚饭补贴,R不喜欢在外面吃,就还是回家吃饭,但买10块钱左右的水果去报销。我说: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,天天不见人,每天我们见面聊天的时候也就不到一个小时,这么辛苦工作,拿这么点工资加一把香蕉,你这个香蕉可真是珍贵呢!当然我说话语气是开玩笑的,一点不尖酸刻薄,最后我们两个常常笑成一团。
我不介意男人挣钱少,而且我相信从长远来看,以后家里还是要靠R的。我也不介意多承担家务,但是在我特别累的时候,R还得瑟他的男权主义,我一定会反抗的,当然不能过度打击他的自信心,要注意方式方法。
最近R的爸爸喝酒有点多,基本上每天一瓶葡萄酒的节奏。葡萄酒的度数比咱们的白酒度数低多了,所以也算不上什么,可是他们一家很担心,想让他少喝点吧,又不敢说,R就把我推出来表达意见。我当时一听一瓶酒,就急了,下意识以为是一瓶白高粱酒,就喊他:你是不是不想参加你孙子孙女的大学毕业典礼了?R爸爸说:反正我也活不到那时候。我说:照你这个喝法,肯定活不到,以后减为每顿饭一杯酒。在R爸爸的反对声中,我直接把瓶子拿走了。过了一会儿,R爸爸喊他妈妈给他拿瓶酒,她居然下意识的就拿了一瓶酒过来,等她找开瓶器时我们才意识到,问她:你怎么回事儿?让我去喊R爸爸戒酒,你却给她拿酒?她才意识到她的行为多么下意识,多么荒谬,大家笑了好久。后来我们走后,R妈妈总是吓唬R爸爸:你要是多喝,我就告诉兴哲去。R的爸爸也很听话,每天只喝两杯酒,实在是想多喝,就在酒里兑水变成四杯。
后来我想起来他喝的是红葡萄酒,即使一天一瓶,也还好,没什么。我问R:你为什么把我推出去说他呢?那可是你爸爸。R说:你是他最喜欢的孩子,而且又是女孩子,他不会凶你的!我说:其实我把他酒瓶收起来的时候,就在数一二三,他要是有一点点恼了,我立马把酒就拿回去给他。R说:你也太没勇气了。我说:你有勇气你去啊。
R爸爸在家里很有权威,比较像中国式家长里的爸爸。全家都有些怕他。当然我也怕,但是因为他家没有女孩,他爸一直想要个闺女,所以显得我特别宝贵。再者,作为一个积极向上,工作努力,思想正确的人,R爸爸也特别喜欢我。R有自知之明,知道他不是‘favourite child ’,所以没什么,但是R的弟弟作为平时家里最受宠的小孩,有时候会吃错。过年的时候大家一起吃一个可以带来好运的糕点,我拒绝吃,一是我真不喜欢任何糕点,二是意大利的新年晚餐从八点吃到十二点,我都快撑死了,实在吃不下。他们不停地忽悠我:这个很特别的,你吃了以后会有好运的,会升职加薪的。我说:我努力工作,一样可以升值加薪的。大家听了也就不劝了,然后R的爸爸也不吃那个糕点了,也要努力工作,R的弟弟就很酸:你以前最喜欢吃这个了,现在兴哲说一句不吃,你也跟着不吃,哼! 哈哈哈哈
后来我和R聊这个葡萄酒的时候,我说我真的没有打算很干涉他饮酒的。倒不是我怕他,我只是觉得每个成年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,你可以一意孤行作出自己的决定,只要你承担这个决定带来的后果就好了。R说不是每个成年人都会很理智,总是能作出正确的决定的,有时候是需要引导的。我说:你们劝他不要喝很多酒就是在引导啊,也把话说明白了,也不是就劝了一天,他还是要喝很多的话,那就由着他好了。
因为这个我想起来另外一件事儿,R的朋友和她男朋友的事情。朋友E来自意大利,男朋友J来自加拿大。他们一直打算搬回加拿大住,但是J的爸妈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婚了,他不大相信婚姻了。但是要E跟他一起搬回加拿大的话就需要他们先结婚办签证,J一直拖着不给E准备办签证的材料,也不说结婚的事情。拖到他们房租租赁合同到期的前一个月,J才做决定,还是在伦敦再待一段时间。但是J在伦敦的签证快到期了,需要办英国的家属签证。英国认可同居关系,只要证明两个人在一起住满两年就可以,不需要结婚。所以E就开始帮他办家属签证,J带E去巴黎旅行,还求婚了。我们收到E的消息时特别为她高兴,觉得J终于开窍了。谁知圣诞节时和E见面,发现她没带戒指,她说J说先不忙买戒指,要等J的家属签证下来之后再买。我当时就诧异了:还带条件的?如果签证办不下来就不结婚了?圣诞节那天伦敦所有的公共交通停运,R知道E一个人待在伦敦后,就开车去她家把她接来我家一直吃的午饭,后面又给送回去的。后来我问R:J哪儿去了?R说:J回加拿大过圣诞了。我问为什么不带E,R说:去加拿大的机票太贵了,E买不起,再者J想好好和自己的朋友们玩儿,结婚以后估计就不会有那么时间和朋友们玩儿了。我说:这是什么鬼话。J的工资比E高出一大截,他不能给她买个机票?就算他这次不想带E去加拿大,他就不想想E一个人在伦敦过圣诞什么滋味?难道就不能给E买张机票回意大利?R说这也是E难过的地方。
吃午饭的时候,我们和E还在说要不要改变男人的事情。R最近戒烟,戒的时候少,吸的时候多,还不让我在意大利给他买烟(英国的烟税很重,烟很贵),我劝了几次,也威胁了一次,就不管他了,只说明现在银行的共用账户只用于家庭的开销,各自的午饭,交通费还有各自杂花都自己出钱,不能从公共账户出。E大学是学心理的,告诉我要对R淳淳善诱,好好引导,像对待孩子一样,才能在男人不自觉中改变他们。说以前J都不打扫卫生的,可是现在勤快的很。我说我做不到,我是找老公,不是找孩子。我确实也好好跟R讲过戒烟的事情,也劝了很久,他就是不听,那他就要对他的行为负责任,我不再管了,他毕竟不是个孩子,不能要求我一直像对个孩子似的对待他。这样我会很累,然后我会把气都撒在他身上。所以还是要相互扶持,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各自管好各自的事情。就跟R爸爸少喝酒的事情是一样的,最终戒于不戒,少不少喝,都是要自己拿主意的。或许有些人可以一直对男人淳淳善诱,最后把他们打磨成自己想要的样子,但我不喜欢这样,也不觉得他们真的就被改造好了,还是大家相互承认个体的差异性,找到并认可妥协点吧。
当然我的方法也不完全正确,有时候商量好了的事情,R还是会翻来覆去地讨价还价。我没耐心时就直接拒绝和他对话。还好我和他有默契,只要我一提:你这样的行为会让我不尊重你的。他就会闭嘴的。
每对夫妻的相处模式不同,希望E和J好好的,希望E一切如愿,而且一直如愿吧。
巨石阵